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民族,需要一群仰望星空的人

2016-04-24 央视新闻


“东方红,太阳升。”1970年的今天,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经国务院批准,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部由中国航天人打造的史诗级“大片”。 




错觉、闪光与神秘的敲击声

(选自《天地九重》)

作者/杨利伟


上太空就像“小马过河”,亲身体会了才知道深浅。我靠意志力才能克服错觉。

作为首飞航天员,除了一些小难题,别的突发的、没有预案的、原因不明的情况还有许多。这些问题的应对方法,没有人告诉过我,和国外航天员交流的时候,人家也不会把各种细节都说给你听。就像小时候读过的那个寓言故事“小马过河”,只有自己亲身体会了才知道深浅。

比如,当飞船刚刚入轨,进入失重状态时,这个阶段,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很难受,我明明是正着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克服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而且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

在地面没人提到过这种情况,而且即使知道,训练也无法模拟。相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有过类似体会,但他们从没有跟我交流过。

在这个情况下,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了这种错觉,但他们心里已经有数,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讲过。而且,飞船舱体经过了改进,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类似于家庭房屋的简单装修,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能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错觉。

飞行过程中,窗外有特别亮的光一闪而过。

飞船飞行过程中,外面强烈的闪光考验了我的神经。飞船出了测控区,进入短暂的夜晚。我坐在座椅上,突然发现窗外特别的亮,而且一闪而过。我当时吃了一惊,想:哟,这是什么啊?怎么会这么亮呢?

我顺着舷窗向外寻找,闪光却消失了,看不到了。我揣摸,是不是飞船有什么问题?我迅速返回到仪表板前,翻看各种数据,检查飞船的各个系统,并没发现任何异常。

因此,当飞船再次进入阴影区(相当于黑夜)的时候,我早早就在舷窗边上等着,想看看会不会还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但闪光并没有出现。

在太空中一旦遇到突发情况,感觉到不正常,心里肯定会紧张,少不了要胡思乱想。但我知道,不管怎么样,得先找到原因!于是就又一次拼命去翻数据,在飞船仪表板上一篇一篇地查,看看是不是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又趴到舷窗边仔细看能观察到的飞船表面,连铆钉都检查了一遍。使劲想,是什么会带来亮光呢?

在第三次进黑天之前,我早早就趴在窗户那里等待,后来一闪,贴着地面有一个光柱一闪,将太空瞬间照亮,又消失在黑暗中,我马上就知道了:这是地面上空的雷电在打闪嘛!

那耀眼的亮光不是别的,而是地球上的闪电,是很简单的一个自然现象。因为闪电是个很快的过程,也是个相对随机的过程,所以不是时时可以看到。

找到了原因,我不由松了口气,刚才还紧张得出汗,这时却可以饶有兴味地观赏闪电的奇诡景象了——闪电能量巨大,闪耀着,从地球表面一直照彻到太空。在太空俯看,一阵阵的雷电像是盛开的丝状花朵,而接连出现时则犹如一片火海。


在太空,飞船外时不时出现敲击声。我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在太空碰到另外一个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这个声音也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不知什么时候就响几声。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而仿佛是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无法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是更像拿一个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因为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个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太阳能帆板有一部分能看到,我也一小段一小段地看,是不是哪里崩开了,但它们都完好无损。回到船舱内,我一边看着飞船的某个部分,一边翻到手册对应的一页对照数据,但同样也没有收获。


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声音再没有在我耳边完全准确再现过。

什么问题都没有,没事它响什么呢?飞行时,对声音变化是很敏感的。飞船哪个地方稍稍有点什么动静,心里都会紧一下——嗯?怎么会有这个动静?嗯?风机的噪声好像比刚才大了呀?

敲击声一直不时出现,飞船也一直正常。我想,虽然总响,也没怎么样啊!后来就不太当回事,不担心它了。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有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听着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声音再没有在我耳边完全准确地再现过。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也出现了,但我告诉他们:“出了这个声儿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作为军人,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没什么能让我们退缩。

由于从来没有人体验过,所以我在飞行过程中经历的好多心惊肉跳的瞬间,等回到地球后分析,发觉其实并不复杂。虽说航天员的心理素质高于常人,但说实话,那时还是会本能地紧张。

当然,这种紧张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我们执行任务。既然做了航天员,危险意识就早已树立了,早就想明白了——作为军人,随时可以为祖国捐躯。生死既已置之度外,说是冒险也好,牺牲也罢,没有什么能让我们退缩。



史诗级中国载人航天“大片”


1992年9月21日,中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全世界看到了一部史诗级的载人航天“大片”。


1999年11月20日,我国发射第一艘不载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它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标志着中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接着,神舟二号、三号、四号连续突破和验证载人航天的关键技术。

△神舟一号发射升空瞬间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杨利伟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他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成功着陆返回。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自主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杨利伟在太空飞行过程中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中国第二艘搭载航天员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飞天”任务的载人飞船;这是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的第一次太空飞行,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搭载三名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发射升空。9月27日,翟志刚成功实现中国首次太空出舱。翟志刚身上所穿的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套“飞天”舱外航天服,也首次在茫茫太空中“亮相”。

△翟志刚出舱后展示中国国旗

2011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搭载三名中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升空。刘洋成为中国首位参加载人航天飞行的女航天员。6月18日,“神九”与天宫一号紧紧相牵,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取得成功。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搭载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再次进入天空一号进行科学实验,王亚平还专门给全国中小学生上了一堂妙趣横生的太空课。



随嫦娥一起奔月


不管是人造卫星还是载人航天工程,都是环绕地球运行的。脱离地球引力,飞向遥远的深空,成为中国航天的必然选择。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皎洁的月光、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寄托了中国人对亲人的牵挂和对故乡的思念。

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神秘的月宫终于迎来了中国人的首次探访。在经过494天的飞行之后,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以撞击月球的方式,结束了它的工作使命。探月工程首席专家欧阳自远评价“即使悲壮也值得”。


我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步走。嫦娥一号和2010年10月发射的嫦娥二号,是“绕”月探测的第一阶段。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玉兔号月球车成功登陆月球并实现自动驾驶,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阿波罗登月以来人类航天器首次登陆月球,标志着“落”月探测获得圆满成功。


△“玉兔号”月球车



放眼未来,征途漫漫

2016年,也是中国航天的“大年”,我国将实施20多次密集发射任务,神舟十一号飞船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进行交会对接。

2017年,“嫦娥五号“将首次从月球取样返回。

2018年,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四号“将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登陆月球背面。

2020年前后,中国将建成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站。

中国火星探测器还计划在2020年火星探测的最佳窗口时间发射,实现对火星的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的第一个里程碑;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开创了中国航天的第二个里程碑;2007年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的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46年来,中国已成功发射了200多颗卫星、10艘飞船和1个空间实验室。

其中,“北斗”系列导航卫星、“高分”系列对地观测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等应用卫星,助力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安全;“悟空”暗物质探测卫星、“实践十号”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等,推动我国空间科学迈向世界先进水平。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一代火箭,正在托起中国航天的未来。

从1956年到今天,我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了60年,建立了运载火箭、飞船、卫星、地面应用、测控通信与发射场等完整的航天工业体系,实现了全面自主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



点赞,与中国航天一起迈步

走向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



猜你喜欢




觉得不错请点赞

本期监制/唐怡 主编/侯振海 编辑/吕小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